融汇 融通 融洽

CONVOCATION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CONFLUENCE TRANSFERENCE CONGRUENCE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员工工作» 学业指导

西语系举办讲座:中国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

2021年4月2日上午,yl23411永利西班牙语系邀请外交学院西班牙语教研室王晨颖老师开设了一场题为“中国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的线上讲座。王晨颖老师毕业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翻译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后殖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本次讲座由yl23411永利西班牙语系蔡潇洁老师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永利官网的西语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西语系教师等。在蔡老师的简短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
讲座伊始,王老师为同学们解释了“译入”和“译出”这两个概念:“译入”是指以目的语国为主导,主动将中国文学作品引进目的语国,“译出”是指以中国为主导,主动将中文作品翻译成外语,二者即是“拿”和“送”的区别。今天讲座的重点则聚焦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班牙的“译入”部分。
随后,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中国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的相关历史。西班牙作为最早翻译中国书籍的西方国家之一,早在1590年西班牙传教士高母羡就曾翻译过西文版的《明心宝鉴》。西班牙汉学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的“黄金时代”,18世纪到19世纪的衰退与停滞时期,以及20世纪之后的复苏时期。
接着王老师重点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文学在西班牙的译介情况,从当代小说西译本出现到高行健获诺贝尔奖的起步阶段(1980-2000),再到从高行健获奖到莫言获奖的蓬勃发展期(2000-2012),到如今莫言获奖后新的译介高潮出现的新发展阶段(2012-至今),王老师为同学们梳理各个阶段译介的特点并且分析总结影响西班牙出版界选择中国文学作品的因素,并且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墨西哥会成为拉美译介中国作品的中心。
然后王老师从实例出发,通过赏析《我不是潘金莲》,《手机》等文学作品西译本中的词汇,俗语以及中国特色文化表达翻译以及对比多版西译本《骆驼祥子》的段落翻译,为同学们解释“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即译者考虑译入语与原语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适度的变形,为普通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最后王老师借许均老师的评论结束本次讲座,即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本质上是以两种语言为本体的双向交流,受到多种内部与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拓宽同学们对于翻译的理解并引发大家的思考。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公司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向王老师进行提问,王老师耐心解答并分享获取中文图书西译本最新资讯的渠道与方法,同学们收获颇丰。最后,与会师生向王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