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 融通 融洽

CONVOCATION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CONFLUENCE TRANSFERENCE CONGRUENCE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关于我们» 团队队伍»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陈玲玲


女,江苏宿迁人,笔名陈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后。

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23年9月入职yl23411永利。

主要研究领域是近代中日文学关系、沦陷区文学、周作人研究,兼及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在研项目

(1)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日本的文化殖民对北京的影响》(项目编号20WXA002)的负责人;

(2)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日文学关系研究与文献整理(1870-2000)》(17ZDA277)子课题的负责人。


已结项目

(1)《大江健三郎与冲绳关系研究》,北京市资助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启动类经费 ,2010年结项。

(2)《大江健三郎与冲绳关系研究》,国家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2011年结项。


学术专著

《万壑有声》(20万字),北京: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年

《忽值山河改: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与异质文化中间人的见证叙事(1931—1945)》(40万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25万字,合著,作为第二作者完成20万字),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译著

(1)《冲绳札记》(大江健三郎原著),台北:联经出版社2009;北京:三联书店2010;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奈良本辰也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记录•冲绳“集体自杀”审判》(主持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4)《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严安生原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该译著获得第九届孙平化学术奖译著类一等奖)

(5)《定本 柄谷行人文学论集》(柄谷行人原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年


译作

《竹内好的<鲁迅>和<鲁迅入门>》(原作:尾崎文昭),汪晖、王中忱主编:《区域:亚洲研究论丛》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书如其人:日本名人与书法之间的故事》,《收藏人物》2013年第12期。


编纂的沦陷区作家作品

《袁犀作品选》,收入由国家出版基金后期资助的项目“伪满时期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 

《梅娘文集》(副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23


主要学术论文

《作为“锚定点”的桥川时雄:他的交游与北京书写论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11期

《柄谷行人:移动的文学批评》,《读书》2021年第9期

《碑学脉络中的周作人——兼论他的同时代人》,《现代中文学刊》202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2020年第7期全文转载)

《留学场域内的感情与逻辑》,《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4期

《新民印书馆内外的安藤更生与周作人》,《文化论集》(早稻田大学 周作人研究国際シンポジウム特辑号)2019年8月

《周作人印章中的趣味、学问、交往和政治》《新文学史料》2019年第1期

《印章和书法里的周作人书斋》,《鲁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10期

《在思想连锁中发现“北京”》,《读书》2017年第12期  

《日本博览会的“眼目之教”与帝国视线——兼论“满洲摩登”》,《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1期

《“夜行性肉食动物”的精神史》,《读书》2017年第7期 

《从殖民现场体验到后殖民省思——李正中访谈录》,(李正中、陈言)《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五四”脉络中的“满洲国”叙事》,《文学评论》2015年第6期 

《北京沦陷后期的文场政治与文人的身份建构——以柳龙光、周作人的“交往”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12期 

《战争时期石川达三的创作在中国的流播与变异——兼论梅娘对他的理解与迎拒》,《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 

《柳龙光:置身殖民体制内的家国书写与东亚文化圈想象》,《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梅娘在1942:太平洋战争下的文化触变与认同游移——以她与〈妇女杂志〉〈实报〉的关系考释为中心》,《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6期  

《殖民的伤痕:战后沦陷区作家的生存环境及其创作、生存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6期  

《<大同报>与“满洲国”时期梅娘的文学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5期       

《靖国神社与国家神道》,《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思念无法投递:孙晓野与梅娘》,《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4期 

《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以梅娘为研究个案》,《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7期  

《沦陷区中国文人日本游记中的日本形象——以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的日本游记为中心》,《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 

《从战地记者到“文化使节”——试论林房雄在日占区的角色转换及其中国观》,《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4期 

《大江健三郎:在对抗批判中反核》,《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从广岛到福岛:核时代大江健三郎的反核历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村上春树:“反核宣言”背后的沉默与虚无》,《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第6期 

《在彼此聆听中追梦》,《博览群书》2012年第7期  

《试论张资平小说中日本形象的嬗变——以他与日本的关联为背景》,《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2期 

《东北沦陷时期袁犀的言论及创作意义》,《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6期

《不再要广岛!》,《天涯》2011年第5期  

《当内心的法庭遭遇世俗的法庭》,《作家》2011年第21期

《“文学的全黑时代”的光与影——试论沦陷时期袁犀的言论及创作意义》,《战鼓声中的歌者——龙瑛宗与其同时代东亚作家论文集》,台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大东亚文学〉在沦陷区——日本侵华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个案研究》,《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 

《<冲绳札记>:针对时代的写作》,《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冲绳战:历史真相与集体记忆——从冲绳教科书事件及相关诉讼案件谈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永利官网学报》2009年第2期。

《刘呐鸥:游走在上海的文坛与官场之间》,《励耘学刊》2006年4月

《战争末期在华日本人真实的历史观》,《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2期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复译”、“转译”之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抗战时期翻译文学述略》,《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4期;

《“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3期;

《周作人与梅娘——抗战胜利后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插曲》,《博览群书》2004年第12期

《沦陷时期张深切与周作人交往二三事》,《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4期;

《抗战时期沦陷区“色情文学”新探》,《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期

《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国外文学》2002年第4期;

《中日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进程比较》,《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如下为收入杂志和书籍中的论文

《“满洲国”的领土争夺、民俗保存与空间描述——论藤山一雄的文学与国家意识》,《跨海建桥——中日文化文学比较研究》2020年8月

Acculturation and Border-Crossing in Manchukuo Literature: Mei Niang, Liu Longguang, and Yuan Xi ,Manchukuo Perspectives:Transnational Approaches to Literary Production,香港大学出版社2019

《记忆的互文》,载《记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记忆的公共问答》,载《记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我与梅娘过往录》,载《再见梅娘》,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

《父亲、驼龙传奇与梅娘的日本初认知——试论梅娘家族与日本的渊源及对其文学活动的影响》,《抗战文化研究》第八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日本之所以是日本——日本文化论系谱中的奈良本辰也》,《中外人文精神》第五辑2013年9月

《日本侧影》,《外国问题研究论丛》第一辑,知识版权出版社2013年10月

《砚藏王耀》,《收藏人物》2013年6月

《日本浮世绘:从周氏兄弟到李庚》,《收藏人物》2013年8月

《原爆文学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责任》,《中外人文精神》第四辑2012年9月

《2011年北京古玩艺术品拍卖市场调研报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2010年北京古玩艺术品拍卖市场调研报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作者)

《华北沦陷时期张深切的民族认同》,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史料与研究》,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

《沦陷时期章克标的文学活动与民族认同》,“东方比较文学研究会2004年度会议论文”,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


在重要报纸上发表的评论、随笔等

(1)《被人诟骂,那是我咎由自取——从文载道的忏悔谈起》,《上海杂志》2009年12月21日

(2)《听大江讲述日本人的冲绳情结》,《环球时报》2010年4月16日

(3)《冲绳:不是弃子就是棋子》,《环球时报》2010年5月10日

(4)《鸠山辞职背后:日本政党政治的症结何在?》,《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6月7日

(5)《大江健三郎的冲绳之痛》,《光明日报》2010年12月25日

(6)《冲绳:也热辣,也哀愁》,《光明日报》2011年5月17日

(7)《核时代的罹难经验与文学责任》,《文汇报》2011年9月12日

(8)《日本儿童文学:读书立国之始》,《光明日报》2012年5月28日

(9)《纪念碑上的日本:守护记忆,还是暗杀记忆?》,《光明日报》2013年8月5日

(10)《也说“南玲北梅”》,《东方早报》2014年6月8日

(11)《为何无人关注<冲绳札记>胜诉》,《环球时报》2011年4月25日      

(12)《“南玲北梅”之我见——兼回应谢其章之观点》,《中华读书报》2014年6月18日

(13)《战争下的李香兰》,《光明日报》2014年9月29日

(14)《不换泡澡水的日本人》,《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日

(15)《太平轮上的柳龙光》,《中华读书报》2014年12月17日

(16)《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光明日报》2015年4月18日

(17)《范士白:让日本人恨入骨髓的“日本间谍”》,《光明日报》2015年7月18日

(18)《两种暧昧,都撼动世界》,《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7日

(19)《日本数字出版模式的转型与启示》,《出版商务周报》2015年7月19日

(20)《〈京都流年〉很京都,很日本》,《光明日报》2016年3月26日

(21)《曾经的挣扎》,《光明日报》2017年1月18日

(22)《冲绳战场的“收尸人”》,《中华读书报》2017年9月27日

(23)《从九州男儿到佛系男生——让人唏嘘的日本男性形象转变》,《光明日报》2018年1月24日

(24)《<时间>:日本作家对南京大屠杀的反思》,《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7月28日      

(25)《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光明日报》2020年2月13日

(26)《在日本:越界的尴尬》,《新京报·书评周刊》2020年11月12日

(27)《日本文学中的猫》,《光明日报》2021年3月18日

(28)《鹤见俊辅的八月十五日》,《光明日报》2021年8月19日

(29)《魏建功与注音字母:从<乘雁集>中的知堂印章说开来》,《上海书评》2022年1月5日      

(30)《日本性别差距与女性争取平等之路》,《光明日报》2022年3月3日

(31)《大江健三郎:受难即文学》,《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年3月25日


参加的主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09年以来)

(1)2009年10月31日 “文化研究视阈中的日本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永利官网举办、日中两国学者)提交会议论文:《从战地记者到“文化使节”——试论林房雄在日占区的角色转换及其中国观》

(2)2009年11月24日北京“区域文学及文学史”方法研讨会(北京社科院举办,大陆、台湾、日本学者参加),提交会议论文:《大江健三郎与冲绳关系研究》

(3)2010年9月25日“战鼓声中的歌者——龙瑛宗与其同时代东亚作家论文集”台湾清华大学举办,台、中国大陆、日韩三国会议,提交会议论文《“文学的全黑时代”的光与影——试论沦陷时期袁犀的言论及创作意义》

(4)2011年8月8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第 10 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举办),提交会议论文:《核时代的罹难经验与文学责任 ——以村上春树和大江健三郎为中心》

(5)2012年9月10日“东亚文学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南开大学举办),提交会议论文:《试论梅娘日本认知的形成及对其文学活动的影响》

(6)2012年9月16日亚洲的未来与中日关系——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举办,北京),提交会议论文:《冲绳战:历史真相与集体记忆》

(7)2013年12月21日“文化•记忆•历史”青年学者研讨会(暨南大学举办),提交会议论文:《北京沦陷后期的文场政治与文人的身份建构——以柳龙光、周作人的“交往”为中心》

(8)2014年7月22日第十一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中国社科院、大连民族学院),提交会议论文:《柳龙光:置身殖民体制内的家国书写与东亚文化圈想象》

(9)2015年9月11日“多元‘五四’传统: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举办,提交会议论文:《五四脉络中的“满洲国”叙事》

(10)2015年12月28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华东师大中文系举办,中日韩学者参加),提交会议论文:《五四脉络中的“满洲国”叙事》

(11)2016年7月16日国际学术工作坊“殖民·创伤·记忆——东亚殖民主义反思”,提交会议论文《殖民的展示——日本占领区的博览会与帝国规训》

(12)2016年7月30日“文学·思想·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日本学术振兴会举办),提交论文《反核文学的轨迹——大江健三郎论》

(13)2016年8月2日“日中近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空间与可能性”(爱知大学举办),提交会议论文《文学与博览会的对话——以日占区的博览会为中心》

(14)2016年11月25-26日 “东亚殖民场 台湾/满洲/朝鲜的殖民主义与文化交涉 国际学术研讨会” (台湾清华大学),提交会议论文《日本博览会的“眼目之教”与帝国视线——兼论作为战后东亚现代化源点的“满洲摩登”》。

(15)2017年9月17-18日“东亚的殖民主义与文学”(日本首都大学东京),提交会议论文《伪满洲国的领土建立、空间描写与博物馆建设——论藤山一雄的文学与满洲地政学》

(16)2017年9月29-30日 北二外与中国鲁迅研究会“对话鲁迅:新视野和新方法”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胡兰成与周氏兄弟》。

(17)2018年2月22日-23日,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韩国圆光大学),提交会议论文《太平洋战争、博览会与文化记忆——以1942年北京大东亚博览会为中心》。

(18)2018年7月7日-8日,第一届周作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早稻田大学),提交会议论文《周作人的印章考辨与印谱整理——兼论周氏印章中的修养、学问、修辞、应酬和政治问题》。

(19)2019年10月12-13日,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作家手稿文献论坛”,提交会议论文《碑学传统与民国文人的继承——以周作人为中心》

(20)2020年1月9日,东方历史评论、鲁迅书店共同举办“如何构筑东亚同时代史——中日之间的‘思想连锁’”研讨会,做题为“明治以来中日间的同时代性可能是一种假象”的发言,活动内容刊载于“东方历史评论”公众号2020年4月13日

(21)2020年12月13-14日,东北师范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中国手稿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提交会议论文《权利之眼、表演与雅集——从周作人1941年的日本之行谈起》

(22)2020年10月17日,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举办“殖民地的表象空间——伪满洲国的历史与书写”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改写殖民主义:从藤山一雄及其“满洲”空间实践谈起》

(23)2020年11月7日和14日,韩国圆光大学举办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战时下日本汉学家的知识生产与精神图谱--以北京的学问职工为例》

(24)2020年12月5日,清华大学外文系举办“近代日本思想在中国:学术、政治与实践”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桥川时雄的位置:另类亚洲主义》

(25)2021年10月23-24日,台湾清华大学举办“东亚殖民地文学年会”,提交会议论文《日本亚洲主义在中国:桥川时雄的轨迹》。

(26)2022年8月16-17日,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举办“东亚殖民主义文学年会”,提交会议论文《铁路、旅行与“北京像”的生成》。

(27)2023年10月14日-15日,燕山大学举办“第二届中国语言文学北戴河国际论坛暨‘东亚记忆与文学表征’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游客凝视:近代日本知识人“北京像”的生成》。

(28)2023年10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举办“共同经验与记忆书写:东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从北京出发的竹内好——思想如何介入历史》。